想了解在地「屋邨仔」(在公共房屋長大的人)的草根生活,去美荷樓的「美荷樓生活館」就對了。館內設有居住單位、雜貨店等的複製場景,讓你一探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公共屋邨的生活風貌。美荷樓一帶本是木屋區,1953年的一場大火令接近5萬8,000名居民無家可歸,突如其來的災難促使政府興建了石硤尾邨,象徵著香港第一批「徙置大廈」的誕生。過去位於石硤尾徙置區的美荷樓,如今變身成受背包客歡迎的青年旅舍,還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 ── 榮譽獎」。
寶血會女修院是新古典建築風格的代表,外形像座堡壘一樣典雅美觀。修院於1929年落成,曾是深水埗居民福祉的頭號守護者,不僅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容身之所和免費醫療,還擔任孤兒院的角色。如今,建築物不再對外開放,但你依然可以在外駐足觀賞。
路過醫局街170號,你的目光一定會被這座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三層建築所吸引 ── 白色外牆上寫滿紅色書法字,再配上綠框鐵窗,顏色配搭鮮明吸睛!它不僅是深水埗的地標之一,還代表「唐樓」獲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唐樓於19世紀中後期在香港出現,建築風格糅合中西特色,不少懷舊港片都曾在唐樓取景。跟很多「前鋪後居」的唐樓一樣,這裡樓上曾是出租房,樓下則是相框店,而牆上的紅字,其實就是店鋪的廣告語!
建築以裝飾藝術風格為主,廊柱上雕刻著精緻的西式古典圖紋,而陽臺的欄杆則是中式竹子形狀,完美演繹了香港中西薈萃的特色。這幢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建成,而其所在地醫局街也因此得名。雖然醫局不對外開放,但即使在外欣賞,也能感受它的美!
李鄭屋漢墓建於東漢時期,包含四個墓室,在1955年興建徙置大廈時被發現。雖然出於保護原因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你仍然可以透過玻璃一窺古墓的樣子,並藉著出土陶器和青銅器,了解漢墓的歷史。
步入綠樹環繞的深水埗公園,你一定很難想像,在1920年代這裡原是深水埗軍營的一部分,直到日軍佔領時期還成為戰俘營。漫步林蔭中,你會看見兩座紀念碑,分別在1989年和1991年建成,紀念在戰俘營去世的勇士。
饒宗頤文化館坐落於蔥鬱青翠的荔枝角山崗上,鄰近港鐵美孚站。館址所在地曾經是清政府的海關分廠、華工屯舍、檢疫站、監獄、傳染病醫院及精神復康院,有逾百年歷史。時至今日,這古樸清幽的大型建築群發展成為香港重要的文化地標,不時舉辦主題展覽、工作坊、講座、節慶和教育活動等。參觀過後,你還可以享用美食,選購文創精品,以及下榻設有89間客房的「翠雅山房」文化旅館,沉醉在城市綠洲的氛圍之中。
藝術中心樓高九層,無論是綠色外牆上「石硤尾工廠大廈」的偌大字眼,還是建築物中央的「口」字型天井,以及粗糙的混凝土地面,都是以前工廠留下來的痕跡。這裡曾是香港家庭式輕工業的集中地,2008年以創意中心的全新面貌登場,為藝術界新秀和老將提供展示心血的場地。在這裡,你既能看到才華洋溢的藝術家揮汗工作,還能透過擺放在大堂的磅重機和大型工業器具,追溯大半個世紀前工人的工作日常。中心內還有劇場、手工藝品店,以及充滿藝術氛圍的傳統茶室文博軒。
走到南昌街,遠遠就能看到南昌押的大紅色招牌懸掛半空,尤其於晚上亮燈時,在灰白色的建築物之間格外顯眼。招牌模仿蝙蝠倒吊銜著金錢的形態,帶有吉祥的寓意。除了充滿懷舊氣息的招牌,這幢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古色古香,至今仍然保留著半截式推門。1926年典當合法化後,香港典當業急遽擴展,而南昌押就是在這個時期於深水埗扎根,承載著行業輝煌一時的歷史記憶。
隱身小巷超過半世紀的何忠記,專營各種實而不華的白鐵產品。店內的所有器皿都由店主親手打造,這項傳統工藝如今已日漸失傳,但其實,在塑膠和不鏽鋼流行之前,許多在地家庭和餐廳都會使用白鐵製品。
關帝廟在1891年建成,是九龍區唯一一間主奉武神關帝的廟宇。這幢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完美呈現了嶺南建築風格,裡面還珍藏著古銅鐘和青龍偃月刀等聖物。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大批信眾前來慶祝關帝誕辰,整個關帝廟香火鼎盛、熱鬧非凡。
這座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三太子廟建於1898年,當時深水埗爆發了一場致命瘟疫,於是客家移民興建廟宇,希望得到守護神哪吒三太子的庇佑。廟內蘊藏晚清百年文物,例如刻有「光緒」字樣的古鐘等。至於毗鄰的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北帝廟則由本地漁民在1920年建成,廟內主要供奉的是北帝。
這幢鮮艷獨特的大廈風靡Instagram,外牆翠綠亮眼,再加上屋頂壁畫上栩栩如生的立體龍頭和鶴鹿圖案,實在非常吸引眼球!龍慶堂夾在平凡的大廈中間,和它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雖然外表突出,但始於1931年的龍慶堂,其實是為居民提供醫療、宗教等各方面服務的慈善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