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琵鷺白羽通體、姿態優雅,面部呈黑色,獨特的扁平長嘴則像是一根湯匙或是一把琵琶,故此得名。若想一睹其真貌,不妨去位於新界及深圳市邊境的米埔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在1995年加入了拉姆薩爾公約,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區內有410種鳥類,是候鳥過冬的天堂。
「來港過冬的黑臉琵鷺難得一見。」世界自然基金會濕地保育總監劉惠寧博士告訴我們。這種珍稀鳥類是瀕危物種,全球只有約3,941隻。而米埔是該物種的主要棲息地,這片380公頃的濕地對其生存繁衍至關重要。
米埔有著大片被稱作「基圍」的傳統蝦塘。在1940年代,在地村民開始把附近的沼澤地建成淺水塘,不知不覺間為沿途遷徙的候鳥們提供了一個覓食地。這些鳥類在每年冬季或春季來米埔停留棲息。
如今,這些基圍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精心管理,而蝦農們依然使用傳統技術捕撈基圍蝦,以保證永續發展並儘量不對候鳥們造成干擾。基金會自1984年開始積極管理米埔自然保護區,該項目從2016年起在劉博士的監督下進行。
米埔是自然保護區,訪客若想進入,可以向漁農自然護理署申請許可證,或聯絡斯科特野外研習中心(Peter Scott Field Studies Centre)。但進入保護區最簡便的方法是參加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米埔公眾導覽團,可以在基金會香港分會的網站上報名預約。
要去到米埔保護區鐵絲網外的區域,也就是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邊境禁區,就更加困難。你可以通過世界自然基金會向香港警務署提交申請,但程序耗時漫長。不如選擇參加基金會組織的導覽團,進入這一片蔥鬱美麗的紅樹林帶,遊覽深圳灣的泥灘,還能觀賞到紅鷺、喜鵲、鳳頭潛鴨、灰鷺和白鷺等等成千上萬的鳥類。
米埔是自然保護區,訪客若想進入,可以向漁農自然護理署申請許可證,或聯絡斯科特野外研習中心(Peter Scott Field Studies Centre)。但進入保護區最簡便的方法是參加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米埔公眾導覽團,可以在基金會香港分會的網站上報名預約。
要去到米埔保護區鐵絲網外的區域,也就是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邊境禁區,就更加困難。你可以通過世界自然基金會向香港警務署提交申請,但程序耗時漫長。不如選擇參加基金會組織的導覽團,進入這一片蔥鬱美麗的紅樹林帶,遊覽深圳灣的泥灘,還能觀賞到紅鷺、喜鵲、鳳頭潛鴨、灰鷺和白鷺等等成千上萬的鳥類。
位於天水圍北部的香港濕地公園鄰近米埔。與米埔一樣,這個占地61公頃的公園內有大批野生動物,也能看到黑臉琵鷺的蹤影。整片的淡水沼澤為小雨蛙(飾紋姬蛙)、癩蛤蟆(黑眶蟾蜍)等兩棲動物提供了棲息地。外形圓潤可愛的花狹口蛙在交配季節會發出牛鳴般的求偶聲,十分特別。
如果帶著孩子前來,一定要去濕地公園內面積達1萬平方尺的訪客中心,裡面設有主題展覽館、放映室以及一個沼澤森林為主題的遊戲區,可以讓小朋友們玩上幾個小時。
濕地公園還有一個亮點,那就是港人皆知的動物明星──鱷魚「貝貝」。這條灣鱷最初在公園東側的南生圍被人發現。被兩條河流包圍的南生圍也是一個濕地保護區,你能在濕地區的紅樹林和灘塗中看見一些已荒廢的基圍,以及彈塗魚、招潮蟹和候鳥等野生動物。
南生圍與米埔和濕地公園一樣,曾經是片沼澤地,因此地勢舒緩平坦,十分適合全家老小一起散步。
如果喜歡冒險,那就一定要去大欖郊野公園。公園內有12條難度各異的遠足徑及山地單車道,包括麥理浩徑第9及第10段。該遠足徑全長100公里,以麥理浩爵士(Sir Murray MacLehose)的名字命名,他曾是香港殖民時期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督,並且熱愛登山遠足。香港有24個郊野公園,讓本地野生動物種群得到良好的保護,這在很大程度上得歸功於他對自然保育工作的重視。 作為香港第二大的郊野公園,大欖對自然愛好者來說極具吸引力。這裡不僅有峰谷山巒、大片的森林和翠綠的水庫,更有眾多鳥類及豹貓、穿山甲等哺乳動物。
元朗的自然保護區和郊野公園是遠離城市喧囂,享受鳥語花香的絕佳去處,與繁華現代的市中心相比簡直天差地別,難怪這裡是香港人最喜歡的假日出遊勝地之一。「與30年前相比,今日人們對野生動物和大自然有了更多的認識,也更加珍惜。」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劉博士說。「越來越多人生活在擁擠的城市中,因此他們經常想走出來呼吸新鮮空氣、仰望藍天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