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行政總廚兼餐飲顧問Chris Ma來說,能在西營盤生活工作是天大的福氣。家門口就能採購到豐富新鮮的在地食材,並經常光顧區內有特色的菜市場、雜貨及乾貨店。
「我非常喜歡西營盤的多樣性和它豐富的文化。這裡既有各國餐廳和酒吧,又有在地麵館和老式攤販。只可惜,住在這一帶的許多外籍人士不習慣在這些地方購物,更喜歡去大超市,因此錯過了很多在地小店裡才有的美食。」 Chris說。
為了證明這一點,Chris特地帶我們在西營盤好好地轉了一圈。從第三街100號出發,走不到100公尺,就能看見一排店鋪 —— 當中包括專營上海美食的銘記,你能在這裡找到海蜇、大閘蟹和紹興黃酒等,頂級的陳年花雕可以賣到幾千元。
在街對面的培記麵廠,各類蛋麵、米粉及粉絲將店裡的托盤、櫥櫃和冰箱都裝得滿滿的,不論乾、濕、粗、細都有,可謂「麵面俱到」。香港著名老字號余均益也在此設有門店,品牌有著近100年的歷史,其製作的辣椒醬瓶身帶有獨特的藍色標籤,味道香辣可口,是來香港必買的紀念品。
不過,街區最大的看點還屬轉角處的西營盤街市。在這裡,無數海鮮及農產品攤位密密麻麻地排開,由於出售的產品較為類似,如何挑選大有學問。通過多年累積的採購經驗,Chris如今對哪些食材屬於當季、養殖及野生食材的區別,以及各類食材的出產地等等,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我發現,與這些商販用廣東話交流、建立持久而良好的買賣關係,這兩點至關重要。」Chris解釋道。 「這樣,他們才願意將最好的食材留給我,有特別進貨的時候也會通知我一聲。」
Chris的餐廳除了菜單上菜色,還提供每日特色菜,因此食材的靈活選擇和運用相當關鍵。每天,他都會親自前往西營盤、香港仔、旺角、灣仔等各區的菜市場,為的就是找尋最好的食材。他說:「市場裡賣的魚大多是養殖的,但我會盡力尋找從海裡捕獲的野生魚。步入香港的市場如同尋寶,很多時候,我都不知道自己會找到些什麼東西。這裡的產品種類繁多,且供貨不穩定,所以在看貨買貨的時候,我必須非常靈活,並且想清楚自己能拿它們做出什麼菜。」
西營盤街市繁忙的景象令人眼花繚亂 —— 市場內燈光明亮、人聲嘈雜,紅色的塑膠燈罩和綠色蔬果相映成趣,鮮活海產活蹦亂跳。這裡的大部分海鮮都是活賣的,當中包括鮑魚、龍蝦、螃蟹及各類魚蝦。別看商販之間競爭激烈,其實為了買到最好的食材,買家們時而也會展開爭奪大戰。「有好幾次,我得和來這兒買菜的老公公、老婆婆們爭搶攤位裡品相最好的烏賊!」Chris大笑。
街市的一樓則全是新鮮蔬果攤,你能在這裡買到芥藍、白菜和冰菜等新鮮蔬菜。據Chris介紹,大部分攤位的蔬菜品質都差不多,多數從中國內地進口,但街市裡有一間小型有機蔬菜店,出售來自在地、歐美和澳洲的農產品。
從市場出來,Chris帶著我們沿正街往下走,最後在德輔道西結束了遊覽行程。德輔道西上有著林林種種、出售奇特食材的乾貨店,Chris無奈地指出,大多數店家仍在售賣魚翅。魚翅的採集方式極為殘忍,並且對鯊魚數量造成了毀滅性影響,對海洋生態危害巨大,因此Chris和他的同行們絕不會將它放上自己的菜單。相反,他對牡蠣、貽貝、松茸、椰棗、蘑菇等乾貨特別感興趣,喜歡拿它們來製作味道獨特、在別處吃不到的菜餚。
雖然Chris對西營盤的多元化氛圍情有獨鍾,但他也意識到,城市發展和港鐵站的進駐給該區帶來的諸多變化,外籍人士和高檔餐廳越來越多,租金也在節節攀升。Chris衷心地希望,西營盤的乾貨店、廉價餐館和在地小生意不會因此消失 ——「保存這些東西非常重要,沒有了它們,西營盤就失去了獨特的魅力。」